中国“西陲第一村”通电十年看发展
来源:中国日报网     时间:2023-04-22 23:34:42

提起现在的生活,江巴依·阿拉普说:“现在交通方便了,路通了,供电也充足了,比以前真是好太多了。”75岁的柯尔克孜族老人世世代代居住在斯木哈纳村——我国最西端的村落。


【资料图】

中国西部第一村斯木哈纳村。摄影:毛卫华

斯木哈纳村坐落于新疆乌恰县吉根乡,地处东经73°98′,北纬39°73′,是我国国最晚迎来日出和最晚送走落日的地方。这里有天山和昆仑山的相遇,有克孜勒苏河和膘尔托阔依河的流淌,有柯尔克孜民族的世代相传。最西端的村庄,最西端的口岸,最西边的牧场,连同“一生只做一件事,只为祖国守边疆”的斯木哈纳人精神,共同孕育出这片地理和人文双重意义上的中国西陲第一村。

斯木哈纳村“中国西级”石碑。摄影毛卫华

整齐的斯木哈纳村民居。摄影:毛卫华

山谷之中的斯木哈纳村全貌。摄影:毛卫华

2023年4月18日,记者从乌恰县出发,沿着帕米尔高原上蜿蜒曲折的山路继续向西,穿梭于重山、草原和戈壁滩之间,虽然是暮春时节,但高处的山上白雪皑皑,斯姆哈纳的天还有些阴沉,风很大,吹得树都朝西倾斜。沿路可以看到很多电力杆塔,任风怎么吹都屹立不倒。

1998年,斯木哈纳村接入吉尔吉斯斯坦电网,是新疆唯一使用外国电力的地方,但由于供电频率和电压都高,跟我国标准不一致,用电时断时续。2013年,一条总长18.2千米的10千伏线路翻山越岭,从吉根乡架设到了斯木哈纳村,国家电网的大网电送到了这块海拔3000米的高原上,结束了依靠吉尔吉斯斯坦供电的历史。

供电充足稳定,人民幸福指数提高

江巴依·阿拉普用“黑屋子”形容通电前的生活:“大概在20年前,我们用羊油加上棉花做成的油灯,还用蜡烛和柴油发电机,没通电之前生活在黑屋子里,没电就只能就是一片黑暗,冬天九点半天就黑了,之后就基本什么都做不了了。”

4月17日,中国最后一缕阳光离开地平线,斯木哈纳村里亮起了点点灯光 摄影:刘学文

接入吉尔吉斯斯坦的电后,情况有所改善,但由于外国接入电网的电压不稳定,用电频率不同,无法满足当地居民的用电需求。“当时吉国的电没有办法24小时供应,经常停电,在家里看个电视也看不完整,电器和电线也经常烧坏。当时交通也不太方便,要是电器坏了,到县城修都要一两天。”说起往事,江巴依思绪万千,“之前家里还烧坏过一个冰箱,没用几天就卖了。”

新疆乌恰县吉根供电所的员工在斯木哈纳村处理线路缺陷 摄影:石怀平

2008年江巴依从牧场的毡房搬进了现在住的政府建的安居房中,走进他的家,简单而温馨,有一个摆满了优秀党员的荣誉证书和奖牌的桌子,除此之外,电视机,冰箱,电暖气等电器映入眼帘。“现在家里有淋浴器、电饭煲、冰柜、电热水壶,还有烤箱、电采暖,几乎该有的电器设备我们都有,更让人高兴的是有了电淋浴器我们随时可以洗热水澡。”江巴依高兴地说,自从有稳定的电压之后,24小时都可以用电,再也不怕电器烧坏了。

由于距离县城太远,路也不通,为当地居民购买生活用品带来了困难。江巴依说:“之前的生活用品,都要到县城里面去采购,早上出发到天黑才能到,以前有事的话,十天半个月去采购一次,没有事情的话,可能一个月才去一次。”

斯木哈纳村村民使用洗衣机,摄影:石怀平

新疆乌恰县吉根供电所的员工在斯木哈纳村查看电暖气 摄影:石

怀平

通电通路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扶下,2018年开了斯木哈纳村电子商务服务点。走进超市,可以看到货架上放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方便面、饮料、零食、洗衣粉 ....... 超市的开办大大便利了当地居民的生活。

斯木哈纳村超市。摄影:熊凯研

商店老板马麦提木萨·齐克介绍说,斯木哈纳惠民超市除了可以购买生活用品,还成为了电商网点,机票、火车票也都可以在这里购买。他说:“我去年赚了4万多,这个超市给了我从业机会,也有了除护边员工资以外的稳定收入。”

积极开办民宿,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马麦提努尔·阿克木此前是一名牧民,经济收入单一,基于通电和修路的便利。去年开始,他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生态环境开办起了牧家乐,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和游玩服务,去年靠牧家乐赚了15000元。

“吉尔吉斯斯坦的电是很间断的,一会有电一会没电,电也是说停就停,最长时间停过五天左右,只能用蜡烛。”提及通大网电之后的生活,马麦提努尔说,“现在可以24小时用电,家里也不用烧煤取暖了,节省了很多钱,而且现在还可以开办牧家乐赚钱,我很喜欢现在的生活,已经没法想象停电的日子了。”

马麦提努尔介绍,他们会免费带游客旅游,到西极塔,草原,天然松树林打卡,还会给游客品尝没有加工过的纯发酵的马奶子,他说:“昨天晚上接待了五个从喀什来的人,他们自己买了五公斤羊肉在厨房做,自己弄好弄的吃的喝,大家吃的很开心,住的很舒服,我也很高兴。”

斯木哈纳村牧家乐。摄影:熊凯研

谈及今年的计划,马麦提努尔说:“我计划是把这个房子重新改造,给游客单独提供的卫生间和厨房也要一块建,希望能让来我这里的人住得舒服点。”截止三月份他已经接待了六批游客,接待的疆外游客甚至多于疆内游客。

来自深圳的陈瑞林在网上看到斯木哈纳村后,和来自西安、上海的人一起来到这里,提及来斯木哈纳村的感受,他说:“我来过新疆两次,第一次到北疆游玩了一次,前几天去了南疆喀什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今天来到斯木哈纳村,感觉这里特别好,淳朴的民风、安逸的生活,早上九点多看到日出,晚上十一二点太阳才落山,真是名副其实的西部第一村。”

中国西陲最后一缕阳光的地方。摄影:神东亚

斯姆哈纳村村支部书记任俊杰介绍,去年一整年,接待的光疆外游客就超2000余人,去年七月份一天在天然松树林里打卡的一天最少100人。“民宿会成为特色,接下来这些零散的房子全部都会经过改造成为民宿。”说到改造的花销,任俊杰说,“改造民宿不需要老百姓出一分钱。”

增加多媒体设备,改善教育环境和水平

回忆到孩子上学时的场景,江巴依说,“女儿上学的时候还没有通电,当时只能点蜡烛上学,完成作业都比较困难。”

在通电那天晚上和小伙伴围在一起看电视的小男孩阿克桌力·普拉提也说,“通电前我很羡慕城里的孩子,白天可以在明亮的教室上课,晚上也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我们只能在断断续续的用电环境和弱灯光的烛光中坚持完成家庭作业。”

通电后的日子,阿克桌力说:“国网大网电的到来改变了这里的一切,点亮了我们寂寞无聊的夜晚,也点亮了我们通向未来的路。”

新疆乌恰县吉根乡斯木哈纳村幼儿园孩子通过“班班通”看动画片 摄影:石怀平

如今,斯木哈纳村的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在干净、舒适、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在电脑、投影机、数字电视、网络平台多功能一体的教室里享受跟城镇化一体的教育。今年在幼儿园上学5岁的阿克力别克说,他们用投影看动画片,上课,还学了跳舞,现在已经学了很多舞蹈了。

通电前,这些山里娃虽知道山外的世界很精彩,但“精彩”是什么他们却没看过,大山隔断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没有电的生活削减了他们学习的时间,对他们未来的成长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可靠大网电的接入为山里的孩子带来了可持续的光明,打开了一扇通往山外和未来的窗,曾经沉寂的“西陲第一村”也燃起希望,奔向未来。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 | 熊凯研)视频由国网新疆电力公司提供

来源:中国日报网

标签: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