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啸《诗经十讲》:讲述《诗经》的起源、发展和经典诗篇,展现中华民族真挚之美
来源:文化艺术报     时间:2023-04-23 16:14:21


(相关资料图)

编辑推荐

央视《典籍里的中国》指导专家兼访谈嘉宾、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特聘飞天学者徐志啸,通解《诗经》

十堂名师文学课讲述《诗经》的起源、发展和经典诗篇

从日常生活到社会万家

从生命诞生到人生哲理

展现中华民族真挚之美

《诗经十讲》 作者:徐志啸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

徐志啸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比较文学、古代文学两个专业博士生导师。已出版《楚辞综论》《先秦诗》《中外文学比较》等学术著作十多部。

序 言 《诗经》,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流传在民间和宫廷内外的诗歌作品。原称 “诗”,西汉时期的儒家学者将其奉为儒家经典之一,便成了《诗经》,后世历代遂将此称沿用至今,于是,便有了我们今天见到的《诗经》。 《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相传孔子曾参与删诗和编定,但据对近年出土的楚简的考证,孔子删诗说疑为误传,而参与整理和编订,大约是事实。《诗经》 现存 305篇,另有 6 篇有目无诗,故历史上有“诗三百”的约称。据传,这305篇是从3000多篇献诗和采诗中选取的。305篇诗,可分为三大类:风、雅、颂。风,包括十五国风,指采自当时十五个诸侯小国的风俗诗;雅,按当时流行的歌唱乐调分为大雅、小雅;颂,包括《周颂》 《鲁颂》 《商颂》。按今本《诗经》的编排顺序,305篇诗的具体分类为十五国风、小雅、大雅、“三颂”,这与近年出土的楚简的排列有所不同。 《诗经》的语言形式以四言为主,间以杂言;艺术表现形式上,运用了赋、比、兴手法。赋、比、兴是《诗经》典型而又具时代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赋——铺陈直言其事;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三种手法在“诗三百”中或单独运用,如赋;或融合表现,如比兴;或三者兼具。 《诗经》堪称上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它所描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全面反映了中国,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也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风貌,包括历史、经济、文化、军事、文学、艺术等的综合状况,为后代了解上古时期的中国社会面貌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具有不可多得的历史与文化的多重价值。 《诗经》 问世后,汉代传《诗》 者,有鲁、齐、韩、毛四家。其中,鲁、齐、韩三家为今文诗学,又称 “ 三家诗”;毛为古文诗学,又称“毛诗”。后代注释《诗经》 者,或承毛诗,或续三家诗,或间杂毛诗、三家诗,或另立门户,非毛非三家,自立新说。 《诗经》产生以后,特别是被奉为儒家经典之首后,由于其本身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及具有多重感染力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学史上,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为中国历史提供了珍贵的上古史料,为中国文化史记录了上古时代的文化风貌,为中国诗歌的发展树立了现实主义表现的艺术范例,极大地影响了后世历代的诗歌创作,还对整个中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意识、理想追求乃至人格操守等,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历史影响。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不啻一部中华民族的“童年书”,它产生于这个民族的童年,记录了这个民族童年时代的欢乐、痛苦和怨怒,它是这个民族童年时代天真无邪、喜怒哀乐的真切记录,它那质朴的文辞、深切的歌唱,让后代的人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早年真挚的美——从日常生活到社会万象,从生命诞生到人生哲理。 …………

责 编 | 王越美

审 核 | 吴汉兴

标签: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