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曹刿论战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3-06-13 19:25:5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曹刿论战,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如果这8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曹刿论战相关的文章。

篇1: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曹刿论战

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曹刿论战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曹刿论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资料图)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复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馀,寡人不忍行也。”既济⑦,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济:过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迨: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6.解释下列句中加的字。(2分)

(1)彼竭我盈,故克之 克: (2)然后襄公鼓之 鼓:

7.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译文:

9.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2分)

10.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6.(1)战胜(攻破)(2)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每小题1分)

7.C (ABD三项均为介出所处,可译为“在”;C项为介出对象,可译为“对”)

8.(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9.示例:鲁庄公“不鄙”。理由合理得分,结合选文或全文内容作答均可

10.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答成“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可)

篇2:文言文阅读理解《曹刿论战》

文言文阅读理解《曹刿论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王者何贵

(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③与:亲附,拥护爱戴。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又何间焉 间:____________

(2)小惠未徧 徧:____________

(3)战则请从 从:____________

(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非:____________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2分)、

A.肉食者谋之 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C.长跪而谢之曰 D.辍耕之垄上

11.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12.(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2分)

【答案】

9.(1)参与 (2)通遍,遍及,普遍 (3)跟随 (4)不是

评分:共2分。每空0.5分,意思对即可。

10.B 评分:共2分。

11.(1)(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百姓如果拥护国君,国家就安定;百姓如果辅助国君,国家就强盛;百姓如果反对国君,国家就危险;百姓如果背弃国君,国家就要灭亡。

评分:共2分。每句l分,意思对即可。

12.围绕得民心民为贵取信于民等其中一个要点阐述。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篇3: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①,课②将士注坡跳壕③,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④者,立斩以徇⑤。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⑥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⑦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⑧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注释:

①舍:驻扎休息。②课:督促。③注坡跳壕:从山坡上急驰而下,从壕沟低处向上跳。此处指练兵。④束刍:捆扎喂牲口的草料。⑤徇:示众。⑥劳:慰劳。⑦统制:武官名。⑧蹙额:皱眉,表示忧虑。

17.解释下列短语。(2分)

(1)三鼓:(2)败绩:

(3)不私:(4)恂恂:

(5)立斩以徇: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

19.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2分)【▲】

A.甲、乙两个选段都告诉我们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

B.甲、乙两个选段都没有对以少胜多的战斗场面作具体的描绘。

C.甲段中”公将鼓之”与乙段中”皆重铠以习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D.从乙段中可以看出岳飞虽为武将,但不乏文臣儒雅之风。

20.岳飞是抗金名将,曹刿亦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根据甲、乙两段提供的信息,请你概括他们分别具有哪些军事才能。(4分)

篇4: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1)小惠未偏______________

(2)又何间焉______________

2.下列四项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小大之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填空(用原文回答)。

(1)“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___

5.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们以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一下他不“鄙”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同“遍”,遍及;普遍。(2)参与

2.C

3.(1)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以实情相报。

(2)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退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没有了。

4.(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5.例: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篇5: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练习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练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1)十年春,齐师伐我师:_____________

(2)肉食者鄙 鄙:_____________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加:_____________

(4)既克,公问其故 克:_____________

2.选出下列句中的“以”字与“可以一战”中的“以”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B.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曹刿谈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的条件,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也对此作了论述。这分别是:

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军队(2)鄙陋。文中指目光短浅(3)虚报(4)战胜,攻取

2.C

3.(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必定按实情判断。(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衰落,第三次击鼓则士气完全消失了。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篇6: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答案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答案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答案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任选两个作答,多选不加分)(2分)

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⑶牺牲玉帛,旨弗敢加也。

⑷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11.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小大之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也无穷也。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13.文中鲁庄公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分)

①答:

②答:

③答:

14.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用自己的话作答)(2分)

①政治方面:答:

②军事方面:答:

【答案】10.间:参与。狱:案件。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徧:通“遍”,遍及,普遍。 11.D 1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 13.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4.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

篇7:《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十年春,齐师伐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郦道元《三峡》)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D、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2、理解文段内容,然后填空。

(1)本文涉及到_______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之一__________。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均用原句答)

3、写出下列句子的大意。

(l)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1)齐鲁长勺之战;取信于民;知己知彼、把握战机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去访察,但也要根据实情来对待。

(2)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很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去追击他们。(均意合即可)

篇8:《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练习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练习

科学安排、合理利用,在这有限的时间内中等以上的学生成绩就会有明显的提高,为了复习工作能够科学有效,为了做好中考复习工作全面迎接中考,下文为各位考生准备了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的内容。

《曹刿论战》阅读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栖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衣食所安 安然无恙 B.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C.小信未孚 难以置信 D.弗敢加也 变本加厉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骄死于槽枥之间 B.行者休于树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D.能谤讥于市朝

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常用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夫战,勇气也

4.下面句子中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B.何陋之有?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吾与徐公孰美?

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

(2)

(3)

6.当鲁庄公说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后,曹刿才认为“可以一战”,为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7.《曹刿论战》是编者添加的一个题目。请你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所拟题目的合理性进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B (B.均为“缘故、原因”。A.养;平安。C.信用;相信。D.虚报;更)

2.C (A、B、D三项均为介词,后面加处所,意为“在”; C.也是介词,但后面加对象,意为“对”)

3.D (A.古义为“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是“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B.古义为“案件”,今义为“监狱”; C.古义为“第二次”,今义为“又一次”)

4.D (A.“以何战”的倒装; B.“有何陋”的倒装; C.“吾与谁归”的倒装)

5.(1)做大官的人考虑这件事,你又为什么要参与呢?

(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我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3)我看到他们的"车印混乱,远望他们的旗子也已经倒下,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6.鲁庄公先将战胜齐国的希望寄托于贵族近臣的效力,然后又寄希望于神灵的庇佑,这些都不是作战取胜的关键。最后鲁庄公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明他能做到公平执法,取信于民,而得到人民的信任与支持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正因为这一点,曹刿才认为鲁国可以与齐国作战。

7.示例:“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课文选段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后总结上,内容与题目一致。

★ 文言文《曹刿论战》练习题

★ 《曹刿论战》

★ 曹刿论战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 曹刿论战翻译

★ 《曹刿论战》说课稿

★ 曹刿论战教案

★ 曹刿论战练习题

★ 曹刿论战翻译简短

★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

★ 《曹刿论战》测试题及阅读答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