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瓜洲一水间,瓜洲到底是什么样?
来源:腾讯网     时间:2023-07-30 13:13:04

瓜洲这个地名,是从古文学作品中知晓的。

冯梦龙改编的白话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传说故事发生在瓜洲,令世人嗟叹。

《红楼梦》中的惜春、妙玉和巧姐,后来沦落瓜洲,让读者唏嘘。


【资料图】

中唐诗人白居易,在《长相思》中写下“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词句,让人浮想联翩。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更是在这里写下有名的《泊船瓜洲》,惊艳了千年文史长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直好奇想象:瓜洲到底是什么样子?为何关联那么多文学作品?当年王安石写下那首诗作,表达的是什么样的心境?

2023年3月,春风又绿的时季,我和家人再次下扬州。从高铁扬州站乘网约车,向南行驶20公里,来到长江北岸的瓜洲古渡公园。

这本是一片沙洲。因长江泥沙冲击,形状似瓜,得名瓜洲。

走进公园,只见运河北来,长江东去,瓜洲交汇。自唐代至清代,这里是南来北往、东西贯通最繁忙的中转地。据说,以前洲上有座古城。可以想象,商旅相会,舟楫穿梭,夜泊晨航,定是热闹非凡。

现在的公园,不见当年商旅繁华。林木花草,翠绿盎然。亭台楼阁,清幽雅致。

码头西边一百多米的洲岸旁,依据《泊船瓜洲》中“京口瓜洲一水间”诗句,建有纪念王安石的“一水亭”。

青瓦翘角的亭中,立有一尊石碑,两面分别镌刻着王安石简介和书画家张大千书写的《泊船瓜洲》诗句。字里行间,隐藏着诗人当年船泊此地的故事。

那是公元1075年农历二月的一天,春意萌生。半工作半赋闲江宁(今南京)知府的王安石,接到宋神宗诏令,即刻赴京,重新履职相位。54岁的他,随即启程,乘船顺流长江,夜泊瓜洲。

此时,离王安石辞去宰相职位(史称“第一次罢相”),仅十个月。神宗要他重返朝廷,他的心情颇为纠结。

当年,22岁的王安石进士及第,走向官场,就是“不好华腴,漠视虚誉”,讲求实干的行动派。他37岁时,给宋仁宗上疏变法万言书,没有回音。此后,朝廷多次对他委以“京官”,均婉言辞谢。

后来,20岁的宋神宗即位,想革新朝政、励精图治,很欣赏王安石“富国强兵”的变法主张。于是,50岁的王安石,被授予宰相重任,开启了中国自秦朝以来力度最大的“熙宁变法”,也称“王安石变法”。

没有“务虚会”“动员会”。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气概,强力推进“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等系列具体的变法举措。

然而,由于政见不同,王安石的一些好友如司马光、师长如欧阳修、文友如苏轼,还有几位元老重臣,甚至两个弟弟,都站在他的对立面反对变法,有的还成了政敌。被后人称为“拗相公”的王安石,尽管胸怀新政理想,大刀阔斧推行新法取得成效,四年后却也身心疲惫,六次请辞相位。公元1074年农历四月,王安石被罢免宰相,任江宁知府。

十个月过去,王安石又在赴任宰相途中,泊船瓜洲。

月光洒满江面,微波粼粼。长江对岸京口(今镇江)的西津渡,桅杆成排,灯光隐隐。扬州的瓜洲渡与京口的西津渡,一水两岸,一眼相望。

伫立船头的王安石,看到两个渡口离江宁如此之近,不免生出对钟山的眷恋之情。此行赴京再就相位,又可一展变法宏图,却又不知会遇什么样的风雨。这轮明月,还能照着我回归江宁吗?想到这些,激情和伤感在王安石胸中涌动,生出一股诗意,挥笔写就《泊船瓜洲》。

据说,诗中“绿”字,为改动“到”“过”“入”“满”等十多字后,最终确定。诗尾一个“还”字,更显诗人此时心境。

果然,一年八个月之后,王安石再次辞去宰相职位(史称“第二次罢相”),回归江宁隐居,直至66岁终老。

在“一水亭”,我们反复吟咏石碑上的诗作。忽然发现,石碑顶为尖角棱形。或许,这棱顶石碑,象征着王安石有棱有角、刚强不挠的性格,象征着王安石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的勇气!

运河长江,交汇奔流。瓜洲古渡,千年守候。游人们走近“一水亭”,感受更深情的,是“春风”,是“明月”。

那季“春风”,吹绿的是出发时的梦想跃动;那轮“明月”,照亮的是归来时的从容恬静。

文/图 马栏山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