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官巧引“六尺巷”典故 促围墙纠纷案当事人由“战”转“和”
来源:正义网     时间:2023-08-30 09:03:51


(相关资料图)

巧引“六尺巷” 推倒“恩怨墙”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在近日广东省兴宁市检察院举行的一场听证会上,检察官抛出这个典故后,一宗围墙纠纷引发的刑事案件当事人由“战”转“和”。

办案检察官向记者介绍,这宗因“墙”而起的邻里纠纷持续了将近12年。1996年,刘某甲哥哥与刘某乙父亲协商,约定在相邻田埂一处砌石做围墙。2007年,刘某甲置换土地建房,后按照此前约定兴建围墙,两家之间形成一条小排水沟。2011年,刘某乙将水沟堵塞并砌建围墙,影响了刘某甲家排水排污。对水沟所处土地的归属,双方各执一词,由此邻里积怨越来越深。镇村干部多次调处,双方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法院民事判决也未能得到执行。直到2020年底刘某乙继续在争议地点修建围墙,两家产生口角和肢体冲突,造成3人轻伤、2人轻微伤。2022年12月,公安机关将刘某甲、刘某乙涉嫌故意伤害案移送兴宁市检察院审查起诉。

“案件的事实和证据并无争议,直接起诉能快速结案。但邻里纠纷引发的轻伤害案件,如果‘一诉了之’,很可能导致双方矛盾升级、长久反目,甚至催生‘次生伤害案件’。”办案检察官说。

为了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兴宁市检察院决定开展上门听证,从听证员库中挑选调解经验丰富的人大代表、法律工作者担任听证员,并邀请律师、民警、镇村干部、村民代表参加。

但双方当事人在刑事赔偿和土地纠纷问题上一直争执不下,听证会一度陷入僵局。于是,检察官联合听证员采取“背靠背”的调解方式,从当事人的诉求共同点、情理认同点、利益平衡点出发,向当事人及其亲属讲清利害关系。

“大家有没有听过‘六尺巷’的故事……”检察官讲起清朝大学士张英劝解家人退让三尺宅基,邻居深受感动也退让了三尺宅基的故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导双方当事人理性争取合法权益。经过3个多小时的公开听证,双方终于放下对立情绪,达成和解共识。

检察官和镇村干部趁热打铁,重回涉案现场,协商划定纠纷土地界线,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刑事和解。在听证员以及律师、村民代表等的见证下,刘某甲、刘某乙握手言和。

听证会后,兴宁市检察院对二人作出不起诉决定。长达12年的矛盾终于化解。

[版面编辑:吴越 陆青] [责任编辑:杨景茹]

标签: